|
廣州社保代理,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演變 |
廣州社保代理美國從建國到現在已有 200 多年的歷史。這 200 多年但就社會保障的建立和發展而言,可以分為三個大的歷史階段:依靠社會力量自發保障階段(20 世紀30 年代以前);高速發展期(20 世紀 30 年代中期到 70 年)和調整改革期(20世紀 70 年代至今)。
1.自發保障階段(20 世紀 30 年代以前)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沒有傳統歷史的包袱。歷史也給予了美國廣闊的國土和豐富的資源。在這些優越的條件下,美國人只要努力奮斗,基本上都能得到不錯的回報,過上較好的生活。因此,在美國的歷史發展中,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深受經濟自由放任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因此,美國人崇尚社會競爭,信奉個人主義,認為個人應該為個人負責。認為社會不幸和貧困是不可避免的,造成貧困的責任不在社會而在個人,因為新社會給每個人提供了成功的平等機會,應盡量減少公共(國家) 救濟。貧困是個人道義上的事,因而不應救濟,特別是不應進行公共援助。在上述理念的指導下,美國涉足社會保障領域較晚,從 18世紀末美國建國到 20 世紀初這一段較為漫長的歷史中,美國除了個別地方政府和私人慈善機構方面有些社會保障事務外,全國沒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由于認為貧困的責任在個人不在社會,美國早期的社會保障主要是依靠社會力量自發地辦,政府只發揮著微弱的作用。這一時期美國的社會保障主要形式是自愿捐助和民間團體救濟的方式,這些個人和組織基本上是通過捐稅、私人捐贈、贈予、贈遺產及其它私人財產來進行濟貧的。聯邦政府基本上不參與社會保障活動,而只有極少數的州政府的活動與社會福利有關。自由放任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思想,突出強調市場的自動調節功能,限制政府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社會保障的功能主要由非政府組織成分(社團,教會等等) 來完成。由于國家在社會保障中參與程度很低,社會保障的建設主要集中于社會保障中的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如當時美國的一些州的市議會就規定該城市凡具有撫養能力的家庭,都必須承擔撫養寡婦的義務,費用由市政機構提供,數額是事先商定的。進入 19 世紀后,美國的社會保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考慮被救助者的基本生存問題以外,也開始適當考慮他們的健康水平、道德狀況和受教育程度。如 1824 年紐約州的立法機構通過的法律規定,州內每個縣至少必須建立一個貧民收容院,收容的對象主要是孩子。但是,以上的一些規定和做法只是個別州內部的、分散的行為,總的說來到 19 世紀末期,美國社會保障制度也僅僅是停留在地方性濟貧的低水平。 20 世紀以來,由于經濟危機的頻繁發生,城市中失業人口大增。為了維護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一些學者開始呼吁國家加大社會保障的力度。于是,1915 年阿拉斯加州首次提出了老年雇員退休金法,1923 年蒙大拿州頒布了老年雇員退休金法,到 1933 年已有 28 個州通過了類似法案。在這樣的背景下,20世紀 30 年代以前,地方政府和民間慈善團體的社會福利事業不斷強化,但美國的社會保障水平總體仍落后于其他西方國家。
2.高速發展階段(20 世紀 30 年代中期到 70 年) 1929~1933 年,世界爆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全球經濟進入蕭條期。這個時候凱恩斯主義應時而起。凱恩斯經濟學是 20 世紀 30 年代大蕭條的直接產物,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西方傳統經濟學就業理論的核心是薩伊定律—“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但 20 世紀 30 年代的嚴重經濟危機宣告了薩伊定律的破產。這種情況下,形成了凱恩斯經濟學。凱恩斯理論主張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干預。要求擴大政府職能,實施調節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的職能。凱恩斯理論雖然沒有直接提出社會保障的思想,但為政府干預經濟、興辦公共事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支撐。凱恩斯理論論證了社會保障對經濟波動的穩定作用,從而證明了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從此,西方國家不僅將建立社會保障看作是維護社會穩定的一種手段,而且是進行經濟干預的一種手段。 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也使美國進入大蕭條時期。經濟危機導致美國整個金融系統崩潰,使大批工廠倒閉,大量勞動力失業,數千萬的美國人生活無著,社會 動蕩日趨嚴重。 面對這樣的嚴峻局面,羅斯福總統宣布實施“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強調社會保障最大化,將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措施來加以實施,并由聯邦政府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新政從實踐中實施了凱恩斯主義的理念。1935 年 8 月,美國國會以壓倒多數的優勢通過了《社會保障法》,并由羅斯福總統鑒署生效。1935 年的社會保障法主要是確定了聯邦政府有責任向老年人、遺屬、兒童、殘疾人等對象提供福利援助和康復服務,建立以解決老年和失業問題為主體的全國性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法》的頒布實施,使美國形成了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明確了政府在社會保障事務中的責任和作用,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 《社會保障法》頒布后,美國的社會保障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二戰后到 70 年代這一段時期是美國社會保障高速發展的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47國 1946 年頒布軍人保障調整法案,1950 年擴大了社會保險的范圍,以后在 1952年、1954 年、1956 年、1960 年、1965 年、1972 年繼續擴大范圍,放寬條件,提高給付標準。自 1956 年起對傷殘保險和婦女保險提高待遇。肯尼迪 1961 年作出了關于社會保障法的社會服務修正法案。1962 年,美國通過“公共福利修正案”,這是政府自“社會保障法案”實施以來第一次特別認識到公共福利中預防性、保護性和恢復性服務的重要性。肯尼迪的繼任者約翰遜提出了建立“偉大社會”,“無條件地向貧窮開戰”的口號,美國的社會保障進入了黃金時期。1964年,頒布《食品券法》,這項立法是為了盡可能解決低收入者的日常生活問題而頒布的,主要是針對那些低收入的家庭而實行的。1965 年美國國會頒布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總綱》,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幫助貧困地區的學校發展教育。1965年 7 月美國頒布了《醫療保險法》。經過近 40 年的高速發展,到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美國已經建成了完整的、種類繁多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3. 改革調整階段(20 世紀 70 年代至今) 社會保障的高速發展為美國社會的穩定、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發達國家之一。但同時巨額的社會保障支出也給美國財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1975 年,有關個人和家庭社會服務、居住照顧與職業培訓等社會福利支出高達 4203.73 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25. 5%,國家保險財政陷入困境。 在此種背景下,凱恩斯主義備受批評,自由主義經濟學重新抬頭,并以新自由主義的面目出現。20 世紀 80 年代后,新自由主義成為西方經濟學的主流。新自由主義認為政府加強國家干預、過高的社會福利制度是導致官僚主義和非效率性的禍根。他們主張通過減少政府干預、消減社會福利,恢復自由市場經濟和強有力的個人主義刺激等措施來振興經濟發展。 在財政危機的困境中,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影響下,從 20 世紀 70 年開始,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進入調整改革期。1972 年尼克松實行“新聯邦主義”,對地方政府和聯邦政府權限重新進行了劃分。其繼任者福特繼承新聯邦主義,限制福利基金,除老年保險外,社會保障水平普遍下降。1980 年里根當選總統后,反對福利補貼政策,主張弱化政府的經濟職能。1981 年,提出“綜合預算調整法案”,為了能夠在不增加稅收的情況下擴大政府財政收入,實行提高個人和企業的社會保障稅率和制定了“新聯邦主義”的政策;1988 年,又實行“家庭支持法案”,旨在幫助人們脫離福利依賴。1996 年克林頓政府制定了 6 年削減 550 億美元社會保障投入的計劃。小布什上臺后主張將社會福利民營化以提供人們更多元的選擇。2003 年通過了醫療保險法案,將更多處方藥品劃入醫療保險計劃的48 范圍。在第二屆任期里布什開始了大規模的社會福利改革。總的說來,80 年代可以稱為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分水嶺。經過調整和改革,再經過 90 年代克林頓的改革和完善,20 世紀初小布什的改革,以強化工作動機、提高工作能力和自救能力、強化社會保險為特征的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輪廓己經成形。 但是由 2007 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給美國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情形非常類似上世紀 30 年代的大危機。私營保險也遭到了巨大的損失,美國損失高達 3.3 萬億美元。在此種背景下奧巴馬總統上臺,奧巴馬在當選后即開始努力推進醫療保險體制改革,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在 2010 年 3 月通過醫改方案,美國醫療保險制度迎來了 45 年以來的最大變革,美國開始邁入全民醫保時代。奧巴馬醫改加強了對醫療保險市場的監管力度,同時,政府開始直接進入醫療保險市場,提供醫療供給,政府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來源:廣州華路卓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2-07-12 19:39:41 |
·上一條:廣州社保代理,美國社會保障制度基本框架·下一條:廣州社保代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基本框架 |
|